神剧的手撕蚯蚓我们不信,中医到底几分可信?
热播的《女医明妃传》算不算中医科普剧需要观后效,但侧面反映出的中医国药热,似乎从来就没有淡出过人们的视野。
1
方药有出
杜撰无罪
剧情杜撰离谱?人家导演不是说了么——
但鸡粪治霍乱,狗脑治破伤风,历史上确实有这样的方子呢!指甲和蚯蚓“清热解毒”也能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找到依据,但土方子你要真捏着鼻子喝下去——认真?认真你就亏大发了。
传说中的悬丝诊脉
老版《西游记》对几代人普及悬丝诊脉的玄妙,也没听见谁吐槽成这样,《甄嬛传》里让甄嬛流产华妃不孕的麝香,流产概率被抬高到这地步也没见谁出来还它一个清白。中医要被玩坏了好么?一派是脑残粉,一派是无脑黑,中间的大多数满腹狐疑。“养生”成了一股风潮,又可以当成一句戏谑,催生出的乱象都让人这么感叹了:骗子那么多,老年人不够用怎么办?!那还用说,年轻人也难免。
该怎样看待中医?
实事求是看待中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是符合科学精神的做法。
2
从中医的童年
说起
传说中医的发源可追溯到炎黄二帝的时代。周朝已经建立起初步的医生考核制度和集体诊疗制度。中医的发展和商周巫术、黄老学说、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以及道家哲学有很深的联系。“道医”已经为人所知——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名医都同时在道教史和中国医学史上享有盛名。炼丹服仙药的“神仙道”在先秦西汉可是很有市场。五行学说,作为一种原始的唯物主义思想,至今还是中医药理论的基石,后来的经络理论、药物配置的君臣佐辅,都是根据临床实践的结果结合玄学、理学发展而来。虽然是古人实践的结晶,但无法被直接证明,还存在诸多与理论预测不符合的实验现象。比如对于全株有毒的植物,“一物一太极”的说法可能就要失灵,因为人们并不能在这种植物本身找到相应的解药。
3
据说通不过
双盲试验?
网上有人“批判中医”的理由是“中医做不了双盲试验”,名义上是科普,实际不然。双盲是科学方法的一种,目的是避免试验的对象或进行试验的人员的主观偏向影响实验的结果,试验对象、研究人员并不知道哪些对象属于对照组,哪些属于实验组。只有在所有资料都收集及分析过之后,研究人员才会知道实验对象所属组别,即解盲。但双盲试验并不是唯一能够验证药物有效的手段,临床试验和药理学分析同样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选择性地忽略了临床试验和药理学分析,以所谓“科普”来“科盲”,也是动机不纯呐!
4
养生和食疗
想信也犹疑
中医的另外一大特点是“治未病”和相应的食疗、养生。实际上,“治未病”的说法对应“亚健康”的概念,在古时候是很先进的观念了。比如对吃杂粮的提倡就可以追溯到晋代的道士们。考证中医古籍,中医的食疗养生符合现代营养学,值得肯定。
但中医食疗近些年受到诟病,也是有关键人物的“推动”:张悟本戴上所谓“中医理论”的帽子,吹捧绿豆属于虚假宣传。“健康教母”马悦凌宣称粗制的提取物可以直接注射人体,显然不可信。乱象之所以发生,可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之风盛行,人们的科学素养还是有待提高。
5
得讲效果
和原理
中医和西医常常相对而言,其实严格意义上的“西医”——欧洲的原始医学早已消失,现在所说的“西医”实际上是指现代医学。同样,中医若要发展,势必随着生物化学和生物医学的发展,精华逐渐被现代医学所吸收,糟粕则被抛弃。
许多含有有毒成分或者重金属的中药早已弃之不用,还有粪便、指甲等取材于生物体的药材也被取消,但或许是由于缺乏监管,仍然有很多有毒的中药在药物市场上流传。比如,古方常被中医师用来治疗酗酒的葛根,在生化实验室中分离出的活性成分“葛根素”,含有皂苷类化合物,对肝组织免疫损害具有保护作用,能起到增强心肌收缩力,保护心肌细胞,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对于酗酒引起的肝功能受损和血压升高有改善作用。
葛根
难点在于,很多行之有效的中药成品都经过了复杂的炮制,炮制过程中复杂的有机化学反应难以分析,而成品中成分同样非常复杂,难以确定有效成分,可临床上为了救人,即便“不知其所以然”也不得不用。我们要对进步中的生物化学和生物医学研究有信心,迟早炮制复杂的中药会被能够批量生产的现代药物所取代。中医的精华是值得被现代医学所吸收的,这将会节省相当大的开发新药的投入!
中医的治疗方法既不是像某些“中医黑”所说的毫无根据、故弄玄虚,又不是像某些“中医粉”吹捧的如同神话一般,很多事可以用现代科学解释的,比如大黄不仅是一味较强的广谱抗菌药,还能抑制流感病毒、增强细胞的免疫功能;石膏可抑制发热时过度兴奋的体温调节中枢,退热有效;豆鼓发汗解热;蝉蜕、僵蚕有催眠、抗惊厥以及抗过敏作用。
用现代科学武装我们的大脑,才是看待中医的正确态度。识破谎言很多时候并不需要高端前沿的知识,活蚯蚓、活泥鳅到底能有什么用,完全可以凭借常识去判断。
<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