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权与孙思邈

  “人生七十古来稀”,可是在初唐盛世,医学家甄权和孙思邈双双逾百,有人考证孙思邈甚至活到了141岁,不仅在那个年代,就是在医学如此发达的今天都不能不说是奇迹。

  但是此处我们在这里要记述的不是他们的养生之道、长寿秘诀,而是他们对于针灸的历史功绩。

  如今人们对于甄权的名字已经十分陌生,哪怕是学习针灸专业的人,但是对于针灸的发展,他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针灸发展到唐代,已渐趋成熟,也正因此产生了甄权这样的临床大家。

  甄权,出生于南北朝时期西魏大统六年(公元540年),卒于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许州扶沟人(今河南扶沟)。甄权年幼时,因其母病而与弟弟甄立言专心学习医术,深得个中三昧,成为一代名医。

  如今人们对于甄权的名字已经十分陌生,哪怕是学习针灸专业的人,但是对于针灸的发展,他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针灸发展到唐代,已渐趋成熟,也正因此产生了甄权这样的临床大家。

  甄权,出生于南北朝时期西魏大统六年(公元540年),卒于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许州扶沟人(今河南扶沟)。甄权年幼时,因其母病而与弟弟甄立言专心学习医术,深得个中三昧,成为一代名医。

  如今人们对于甄权的名字已经十分陌生,哪怕是学习针灸专业的人,但是对于针灸的发展,他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针灸发展到唐代,已渐趋成熟,也正因此产生了甄权这样的临床大家。

  甄权,出生于南北朝时期西魏大统六年(公元540年),卒于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许州扶沟人(今河南扶沟)。甄权年幼时,因其母病而与弟弟甄立言专心学习医术,深得个中三昧,成为一代名医。

甄权像

  甄权像

  在《旧唐书》中记载:还是隋朝的时候,鲁州刺史库狄嵚患了风痹,拉不开弓了,请了好多医生都没有治好,甄权对他说:“请您将弓箭对准草垛,扎一针就可以射箭了”,说完给他扎了一针肩髃穴,果然刺史立即就可以拉弓射箭了。

  在《千金翼方》中也有甄权治病的记载。当时深州刺史叫成绰,不知道什么原因,忽然脖子就肿了起来,喉咙也闭塞了,连水都吞不下去,已经三日了,情况十分危急。深州刺史派人来请孙思邈,恰好甄权在孙思邈家做客,于是孙思邈转而请甄权为其治疗,只见甄权拿起成绰的右手,在食指上扎了一针,大约一顿饭的功夫,喉咙就通畅了,第二天就能像平常一样吃东西了。

  这两则医案的记述,似乎神乎其神,就是在现代医学如此发达的今天,恐怕也难办到,不免有人怀疑其真实性。然而,甄权的这种治疗方法得到了流传,后人沿用这种方法,又是屡试不爽,至今治疗肩周炎,肩髃依然是首选穴,治疗喉痹依然用商阳,并且往往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可是,如果甄权仅仅只有几则流芳百世的医案,那么他还不足以跻身针灸史话的行列,他还有更重要的贡献。

  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甄权被授“少府”,与承务郎司马德逸、太医令谢季卿、太常丞甄立言等,担任修订《明堂》的重任,首开官方制作针灸图之先河。

  《明堂人形图》是一部以腧穴图为主,同时又配有文字说明的著作。对于这部《明堂人形图》的编绘,甄权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说:“余退以《甲乙》校秦承祖图,有旁庭藏会等一十九穴,按六百四十九穴,有目无名,其角孙、景风一十九穴,三部针经具存焉。然其图阙漏仍有四十九穴,上下倒错,前后易处,不合本经,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也。”可见甄权的《明堂人形图》编撰是以秦承祖所绘的针灸图为蓝本的,并用《针灸甲乙经》等著作对秦图进行了校订,发现了许多错误之处,因而甄权在纠正和补充秦图的基础上,新撰了《明堂人形图》。此书是在“头身分部,四肢分经”的基础上,以“仰人、伏人、侧人”三位绘图,可以“依图知穴,推经识分”,清晰明了,有条不紊,便于掌握腧穴定位。因此编成后很快取代了秦图,成为唐代以来较长时期针灸医生的必读本,并为许多著名医家所推崇,以至被反复参用和转录。正如孙思邈所言“尔后缙绅之士,多写权图,略遍华裔。”《针灸甲乙经》传至唐朝已有数百年,由于种种原因,无法避免的会出现错误,甄权及时地纠正了这种错误,并且大范围的流传,这样就使针灸能够继续朝着正确的方向向前发展。虽然今天甄权的《明堂人形图》已经不复存在,但是由于《千金翼方》、《太平圣惠方》等医学著作的引录,《明堂人形图》很好的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对于针灸腧穴的正确定位,甄权功不可没。

  “药王孙思邈”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孙思邈冠以“药王”的头衔,似乎他的贡献主要在药物方面,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孙思邈对中医的贡献是全方位的,涉及中医的各个方面。

孙思邈像

  孙思邈像

  人们现在常常感叹医生不讲医德,而在老一辈人的概念中,医生是神圣的职业,具有高尚的品德——医德。这里所说的古代的医生重视医德与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不无关系。

  “……夫大医治病,必先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悽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孙思邈在当时就具有超凡的个人魅力,倍受世人的敬仰,这篇《大医精诚》更是流传百世,成为中医大夫的道德规范。

  孙思邈对于针灸也有独特的贡献。《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九针灸》说:“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因这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也无固定部位,而是以特殊感应或痛处为穴,故称阿是穴。此法溯本求源乃肇始自《黄帝内经》之“以痛为输”,但是经孙思邈画龙点睛地这么一提,阿是之法方才大行于世,如今在教科书中已经成为与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并行的一类穴位。由于阿是穴疗效确切,累试累验,至今袭用不衰。

  唐以前的针灸文献中腧穴的定位仅用“骨度法”及体表标志法。而《千金要方》中首次介绍了手指比量同身寸法。如《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九针灸》说:“取病者男左女右手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亦有长短不定者,即取手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以意消息,巧拙在人”。“其言一夫者,以四指为一夫”。这种取穴法的运用,大大方便了某些骨度折量不方便的穴位取穴,丰富了取穴法的内容。

  在民间孙思邈享受到了他应有的荣誉,在很多庙观中都供奉着药王孙思邈——中国人自己的药师佛。祈求药王,菩萨佑我华夏子民永葆安康!

看不到分享图标的话,请关闭浏览器的广告屏蔽功能!


周口殷氏针灸点穴按摩,一点就通!

绿色五角星图标.gif殷氏点穴针灸绿色五角星图标.gif精通中医中药,多年行医经验,结合点穴理疗、针灸推拿、艾炙按摩,,为广大群众排忧解难。

电活机图标.jpg 电话: 153 0390 2919 电活机图标.jpg 手机上可直接点击拨打 预约图标.jpg

周口殷氏针灸点穴按摩,专治:疱疹后遗症,中风后遗症、嘴歪眼斜、腰疼、腿疼、腰间盘突出、胃炎、大便干结、糖尿病、前列腺炎、性功能障碍、孕妇不下奶、小儿惊风、小儿疝气等常见病,一次见效,一点就通!

欢迎广大朋友前来治病、交流!

地点是:周口市统计局家属院(周口汽车东站路对面)
一点就通(1d9t.cn)联系地址地图

分类

归档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