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炷隔物灸法
艾炷隔物灸又称间接灸,是指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而进行施灸的一种方法。
此法首载于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其创立了治霍乱“以盐内脐中,上灸二七壮”的隔盐灸;灸肿令消法“取独颗蒜横截厚一分安肿头上,炷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壮”的隔蒜灸;治毒肿疼痛不可忍的隔椒灸等。后世在此基础上又有发展,如《针灸逢源》治脱肛泻血“姜片置腧上,艾灸三十壮”的隔姜灸;《寿世保元》有治腹中有积、大便闭塞、心病诸痛“以巴豆肉捣为饼,填脐中,灸三壮”的隔巴豆饼灸。《本草纲目》治二便不通,“甘遂末以生面糊调敷脐中及丹田,仍艾灸三壮”的隔甘遂灸;还有《千金要方》治发背痈肿的隔豆豉饼灸,《外科发挥》治疮口不敛的隔附子饼灸等。历代医籍中所载述的间接灸约有四十余种,除以上所述外,尚有铺灸、隔葱灸、隔附子灸、隔商陆饼灸、隔川椒灸、隔香附饼灸、隔木香饼灸、隔蓖麻仁灸、隔矾灸、隔药饼灸、隔核桃壳灸、隔黄土灸、隔韭菜灸、隔面饼灸、隔蛴螬灸、隔甘遂灸、隔葶苈饼灸、隔皂角灸、隔蟾灸、隔薤灸、隔桃叶灸、隔莨菪根灸、隔土瓜根灸、隔苦瓠灸、隔槟榔灸、隔蚯蚓泥灸、隔鸡子灸、隔酱灸、隔纸灸及隔麻黄灸等。其中很多隔物灸法目前临床还在应用,在下面的章节中我们将作详细介绍。
图:隔物灸
艾炷隔物灸由于刺激温和,对皮肤不易造成损伤,所以较受患者欢迎。值得一提的是,长期以来人们还认为,因所隔之物多属中药,而且多以该内服时的治疗作用为依据,故施治时既发挥灸疗的作用,又有药物的功能,对不少病证均有良好的效果。对此,近年来一些针灸工作者曾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如采用裂解气相色谱法(PGC)对隔介物原品和灸后隔介物底部析出的成分进行色谱比较,发现药饼在施灸全过程中并无相关中药成分析出,而隔姜灸和隔蒜灸时析出的成分与姜、蒜的主要成分相同,并随灸量增加而产生相应变化。表明:姜、蒜等鲜质隔介物的析出成分可能是灸治作用的基础,而药饼灸可能存在着其他作用环节。当然,这只是初步的结果 ,其确切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