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疗法,是针刺腕部和踝部的穴位治疗人体疾病的一种方法。腕踝针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参考现代医学神经学说而产生的。
《素问•皮部论》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分布范围为依据的。腕踝针疗法是把人体分为6个区,基本与十二皮部相一致,如少阴在身侧中间,以1区相合,由此绕躯体从前向后,依次为厥阴、太阴、
阳明、少阳、太阳,大体相当于1~6区的划分。上1、上2、上3区沿阴侧面上行,相当于手三阴;上4、上5、上6区沿阳侧面上行,相当于手三阳。下1~6相当于足三阴、足三阳。从五脏关系看,上。区联结膈以上胸腔的心、肺;下6区联结膈以下腹腔的肝、脾、肾;与手六经足六经所属脏腑也是一致的。从经脉循行来看,手三阴、手三阳均循于腕部,足三阴、足三阳均循行于踝部,且通过腕踝部的特定穴如后溪、外关、内关、列缺、申脉、足临泣、照海、公孙等分别通于督脉、阳维脉、阴维脉、任脉、阴跷脉、带脉、阳跷脉及冲脉。可见腕踝与全身经络、五脏六腑各部均有密切关系。按标本、根结理论,腕踝针的十二个刺激点均位于腕踝关节附近,相当于本部、根部,故可主治全身各部病症。十二个刺激点,均分布于经线上,与十二络穴位置大致相当,浅刺这些部位的皮部,可以调整相应经脉之气及其联属的脏腑功能,以达到祛邪扶正的目的。
【操作方法】
一、穴位定位与主治
1.分区与主治腕踝针疗法将人体分为6个区。因绝大多数病症能确切表现为一定部位病变,故这些病症都可以归纳在身体两侧6个纵区范围内。区域是沿人体纵轴排列的,以前、后正中线为界,将人体两侧由前向后分为6个纵区,各区位置及归属病症如下。
(1)1区:前正中线两侧的区域,包括额部、眼、鼻、舌、气管、口唇、前牙、咽喉、食管、心脏、上腹部、脐部、下腹部和会阴部。
归属病症:前额部头痛、眼疾、鼻塞、流口水、前牙痛、咽喉痛、气管炎、胃痛、心悸、胆小、遗尿、痛经、白带多等。
(2)2区:身体前面的两旁,包括颞部、颊部、后牙、颌下部、甲状腺、锁骨上窝、乳部、肺、肝、胆(右)和侧腹部。
归属病症:颞前头痛、后牙痛、乳房胀痛、胸痛、哮喘、肝区痛、胁肋胀痛等。
(3)3区:身体前面的外缘,范围狭窄。包括头面部沿耳廓前缘的垂直线;胸腹部沿腋窝前缘向下的垂直线。
归属病症:颞浅动脉病、沿腋前缘的胸痛或腹痛等。
(4)4区:身体前后面交界处,包括头顶至耳垂直下的区域、斜方肌缘、胸腹部的腋窝顶至髂前上棘间的垂直区域。
归属病症:头顶痛、耳鸣、耳聋、下颌关节紊乱症、腋窝以下的胸腹痛等。
(5)5区:身体后面两旁,与前面的2区相对,包括颞后部、颈的外侧部、自肩胛区向下的区域。
归属病症:颞后部疼痛、落枕、肩胛部痛、腰椎横突综合征。
(6)6区:后正中线两侧的区域,与前面的1区相对,包括后头部、后项部、脊柱棘突与椎旁、骶尾部、肛门等。
归属病症:后头痛、项强痛、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
以胸骨末端和两侧肋弓交界处为中心划一条环绕身体的水平线为横线,代表横膈。横膈将身体两侧6个区分成上、下两半,横线以上的各半区分别为上1区~上6区,横线以下各区为下1区~下6区,在左在右又可记作右上1区或左下6区等。
在四肢,当两上肢和两下肢处于内面向前的外旋位(手掌面向前),即四肢的内、外侧面与躯干的前后侧面相一致,并向躯干靠拢时,以靠拢处出现的缝为界,在前面的相当于前中线,在后面的相当于后中线,然后按躯干的分区方法推演,亦将四肢分为6个区。
2.穴位定位与主治腕踝针的刺激点是按区查明病症所在的身体区域,在腕踝部选取相应的同一区的刺激点。
(1)腕部刺激点共6个,约在腕横纹上二指环绕腕部的一圈处。从掌面尺侧起至桡侧,再从背面桡侧至尺侧,依次顺序为上1~上6。
上1:位于小指侧尺骨缘与尺侧腕屈肌腱之间凹陷中。主治前额部头痛、眼疾、鼻病、三叉神经痛、面肿、前牙肿痛、眩晕、口咽痛、气管炎、胃痛、心脏病、高血压、盗汗、寒颤、失眠、癔病等。
上2:位于腕掌侧面的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
治前额部头痛、后牙肿痛、颌下肿痛、胸闷、胸痛、回乳、哮喘手掌心痛(针尖向上刺)、指端麻木(针尖向下刺)等。
上3:位于桡动脉桡侧,桡骨边缘处。主治高血压、胸痛等。
上4:手掌向内,在拇指侧的桡骨缘上。主治头顶痛、耳病、下颌关节紊乱、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前部)、胸痛(腋中线部)等。
上5:位于腕背部的中央,尺、桡骨之间。主治后颞部头痛、上肢感觉障碍(麻木、过敏)、上肢运动障碍(瘫痪、指颤、肢颤、舞蹈病)、肘关节痛、腕和指关节痛(针尖向下刺)等。
上6:位于小指侧尺骨缘背。主治后头部痛、枕项痛、颈胸部脊柱及椎旁痛等。
(2)踝部刺激点共6个。约在内、外踝最高处上三横指环绕踝部一圈处。从跟腱内侧起向前转到外侧跟腱,依次为下1~下6。
下1:靠腱内缘。主治上腹部胀、脐周围疼痛、痛经、白带、遗尿、阴部瘙痒痛、足跟痛(针尖向下刺)等。
下2:位于内侧面中央,靠胫骨后缘。主治肝区痛、侧腹部痛、过敏性结肠炎等。
下3:位于胫骨前缘内后1cm处。主治膝关节(内缘)痛等。
下4:位于胫骨与腓骨前缘的中点。主治股四头肌酸痛、膝关节痛、下肢感觉障碍(麻木、过敏)、下肢运动障碍(瘫痪、肢颤、舞蹈病)、趾关节痛(针尖朝下刺)等。
下5:位于外侧面中央,靠胫骨后缘。主治髋关节痛、踝关节扭伤(针尖朝下刺)等。
下6:靠跟腱外侧缘。主治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骶髂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痛、前脚掌痛(针尖朝下刺)等。 .
二、取穴原则与配穴方法
腕踝针刺激点的选择,需在察明病症所在区的基础上进行。刺激点的编号与身体各区的编号一致,对能确定部位的病症,可选该症所在的区域同侧。以横膈为界,划一横线,其上的病症选腕郎刺激点,其下选踝部莉激点。如病症位于中线附近,应针两侧。四肢运动障碍、感觉减退,发生于上肢者取上5,下肢者取下5。全身性病症或不能定位者,如皮肤瘙痒症、荨麻疹、失眠、某些精
神症状等可取两侧上1。几种病症同时存在时,要分清症状的主次、轻重、缓急,取主、重、急症所在区的刺激点。若有疼痛,应先在疼痛所在区选点。
三、操作
通常选用30~32号5cm(1.5寸)长不锈钢毫针,病人体位不限,针刺部位肌肉尽量放松。
1.针刺角度和方向一般针刺角度应与皮肤呈5°~15°,针刺方向以针尖指向病症部位为原则,一般朝向头部,若病症在手足(如腕踝关节病变、手足冻疮等),针尖应朝向手足端。
2.进针左手用舒张或提捏押手法,右手拇指在下,食指、中指在上挟持针柄,无名指、小指在中指下挟持针柄,使针与皮肤呈30。角快速刺入皮肤。进皮后,将针体放平,与皮肤呈10。左右贴近皮肤表面,沿皮下组织表浅地刺入一定深度。针刺时宜缓慢、松弛,以针下阻力由紧转松,针下有松软感为佳。如针下出现阻力,病人有酸、麻、胀、重、痛的感觉,说明针体已进入肌层或筋膜下层,须调针到皮下。一般针刺皮下约为4.6cm(1._4寸)左右。
3.调针针刺入过深,局部有针感时,将针退出,使针尖到皮下,重新调整角度插入更表浅部位。针刺方向不正时将针退至皮下,重新调整方向后沿纵行的直线插入。针刺深度不适当时,需调整深入或退出。4.留针一般留针20~30分钟,依病情可适当延长。
5.出针用消毒棉球压住针孔后迅速拔针,防止皮下出血。
6.疗程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急性病可每日针1~2次。
【主治病症】
一、前额痛、前牙痛、眼球胀痛、三叉神经痛、鼻塞、流涎
用腕针法。取上1。除上述病症外,还可治高血压、一侧或全身皮肤感觉麻木、全身皮肤瘙痒症、荨麻疹等病症。
二、颞前部痛、后牙痛、颌下淋巴结痛、胸痛、手掌痛、指端麻
用腕针法。取上2。除上述病症外,还可治疗回乳、哮喘等病症。
三、颞浅动脉痛、胸痛(腋前线部位)、高血压用腕针法。取上3。
四、头顶部痛、耳痛、肩周炎(三角肌前缘处痛)、胸痛(腋中线部位)、拇指关节扭伤
用腕针疗法。取上4。除上述病症外,还可治神经性耳鸣、耳聋。
五、颞后部痛、落枕、肩周炎(三角肌中点处痛)、上肢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肘关节痛、腕关节扭伤、指关节痛、冻疮(手背部)
用腕针疗法。取上5。
六、后头痛、颈椎病、肩周炎(三角肌后缘处痛)
用腕针疗法。取上6。
七、胆道蛔虫症、急性肠炎、痛经、腓肠肌痛(内侧)、足跟痛
用踝针疗法。取下1。
八、胆囊炎、胆囊结石、腹股沟淋巴结痛、膝关节痛(内侧)
用踝针疗法。取下2。
九、膝盖痛(内缘)用踝针疗法。取下3。
十、股外侧皮神经炎、下肢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膝关节痛、脚背肿痛、趾间湿疹
用踝针疗法。取下4。
十一、髋关节痛、腿外侧痛、踝关节扭伤
用踝针疗法。取下5。
十二、急性腰扭伤、骶髂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痛(外侧)、足底前端痛
用踝针疗法。取下6。
【注意事项】
1.针刺部位皮下有较粗的血管或针尖进皮处有明显的疼痛或针朝指(趾)端时,可适当地将针刺位置沿纵线作上下移动,即“离点不离线”。
2.针刺不能过深,以免引起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