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之道法则
祖国医学《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秋三月指的是农历的七、八、九三个月,又分别称为首秋、仲秋、季秋。
古人将秋三月的时令称为“容平”,是说自然界的万物经过一个夏季的生长已趋成熟,不再繁盛地生长,处于一种丰硕、从容待收的景象。王冰注解为:“万物夏长,华实已成,容状至秋平而定也”;王玉川曰:“容,受盛之意;平,丰收之意。收获物装满容器,是谓容平。此处容平者,即丰收季节的别称。”《汉书》食贷志:“进业曰登,再登曰平,三登曰泰平”,可见“平”有丰收之义。秋天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所以秋三月称为容平。这个季节,天空的风气劲急,地面景象清肃。在这个季节里,人们应当早睡早起,好像与鸡的活动规律相仿,天亮时就开始活动,天黑就入舍归宿。张志聪解释说:“……与鸡俱兴,与春夏之早起少迟,所以养秋收之气也。”《类经》认为秋季“阳和日退,阴寒日生”所以要保持神志安宁,以避免秋季的肃杀之气;同时秋季主收,人与之相应,气机逐渐肃收,因此要收敛自己的神气,不要使神志外驰,调摄精神起居,以随顺秋令的特点。否则就会损伤肺气,在冬天容易患肠道疾病。因为人体经络中的肺经与大肠经紧密相关,互为表里,被中医视为相同的系统。肺病会累及大肠,大肠有病则会影响冬天人体储存精气的功能。
秋天在方位属于西方,在五行属于金,在人体与肺脏对应,气候从炎暑转为凉燥,是万物收获的季节,也是旧病易复发的季节。秋季早晚温差较大,处暑前后甚至出现“秋老虎”炎热天气迹象,而白露后早晚比较凉快,应当在穿着衣物上适当把握。早秋不要急于添加厚衣服,要适当地冻一冻,适时地增减薄衣服和夹衣,适应外界气候,增强身体应变抵抗力。这也就是“春捂秋冻”道理所在。老年人或者幼弱儿童抵抗力差,容易受凉,当秋季冷风吹来,早晚应适当加一些衣服,抵御寒凉的侵袭。尤其是晚上睡眠时关闭窗户,以防邪风侵入体内。
仲秋之后,秋高气爽,湿气减少,气候干燥。树木也枝枯叶落,以保持津液养护自身,等待冬天的到来。人体也要将津精收敛,以养内脏。到了九月季秋,初九是重阳节,传统上有赏菊登高的习俗,如果陪伴父母老人,一起回归到大自然中,登高远眺,饱览秋果丰硕,枫叶似火的成熟美景,尽享自然与人伦的愉悦和谐,一定会使老人忘记忧郁和惆怅,减少悲秋情绪,对缓解压力有很好的帮助。随着天气的转凉,人们的食欲逐渐提高。根据五脏得令肺主气当旺,唐代孙思邈《千金方》认为:“应少辛增酸以养肝气”而减少金对木的克制之性。由于天气干燥,食补最好选用平补的食物,即不燥不腻的食品。由于“秋燥”易出现口干、唇焦、鼻燥等症,宜选用滋养、润燥的补品。配膳可选用养阴润燥、生津养肺的食物,如:党参、麦冬、燕窝、百合、银耳、白扁豆、南瓜、黑芝麻、核桃、蜂蜜、香蕉、梨、柿子、菠萝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可选用莲子、红枣、山药。立秋后,西瓜、菜瓜均应少食用,以防损伤脾胃的阳气,辣椒、生葱也要减量。食谱参考如下:
- 粥类:山萸肉粥、二冬粥、黄精粥、山药枸杞粥、麻仁粥、菜花粥、菠菜粥、木耳粥、荠菜粥、百合粥等。
- 主食类:荠菜肉馄饨、山药汤圆、天冬烧卖等。
- 菜肴类:枸杞炖鸡、豆蔻草果鸡、银杏莲子鸡、鲤鱼香菇、桑椹里脊、苦瓜焖鸡翅、黑豆鸡丁、莲子百合炖猪肉、荠菜豆腐羹等。
- 补酒类:天门冬酒、三蛇酒、松子酒、菊花酒、桑椹酒、乌发益寿酒、地黄酒等
秋季养收之道白话解
内经原文: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白话解:
秋季申酉戌,也就是农历七八九三个月,这个季节叫作容平。容者,土之德也,厚德载物之象也;平者,金之势也,心平气和之象也。容则宽绰有余,平则神不躁扰。
这个季节表现在天地之气上,特点是降大于升,收敛过于生发,天气下降,地气内敛,外现清明,所谓秋高气爽就是指的这个气象。
人在这个季节,应该早睡早起,与鸡同步。使肾之志安宁稳定,以缓和秋气的肃杀(顺生水气也)。令心之神气收敛内藏,使秋气得以平和(顺承火气也)。不要志向外露,以使肺气清明。
这是秋季之气与人体相应的规律,为养收之道。不能顺应秋气的收敛则伤肺,金伤则不能生水,肾气不藏,冬季变为飧泻,完谷不化,令奉藏的精微稀少。
肾藏志,五行属水。秋季志当收敛,不宜像春季那样“以使志生”(生发于外)。也就是涵养冲虚,不宜过分跃跃欲试之意。
《黄帝内经》: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白话解:秋季的7、8和9月,是万物成熟收获的时令,自然景象因―竺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此时天气劲急,地气清明。为适应这一时令,人应龀早睡早起,和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为宜,以保持神志的安定宁静,缓和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伤害。收敛自己的心绪,控制自己的感情,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神志外驰,以保持肺气的平和匀整,这便是适应秋令的特点而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若违逆了秋气收敛,便会伤及肺脏,到冬天使阳气当藏而不能藏,便会发生阳虚腹泻之症。
不忙添衣
秋季,阳气渐消,阴气渐长,天气渐趋凉爽。“秋宜凉”,“未寒不忙添衣”,避免衣多汗出,津伤气泄,才符合阴精内收、阳气内敛的秋季养生之道。“春捂秋冻”可提高新陈代谢,增强御寒能力。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就穿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白露过后,天气渐凉,应随气候变化适当增衣。民谚:“白露身不露。”秋初夏末,热气酷甚,不可脱衣裸体,贪取风凉。秋季早晚凉,午问热,大汗之后忌脱衣裸体,应及时换衣,避免遭受风寒邪气而发病。秋季远足,应多带几件秋装,如夹衣、春秋衫、薄毛衣等,以备增减。
清润养阴忌苦
金秋肺气旺,味属金,食辛金旺。金能克木,木属肝,肝主酸,故秋季饮食宜减辛增酸。如食木瓜、梅子、山楂等,以养肝气。油炸煎烤、辛辣香燥、肥甘厚味的食品,多吃易内火亢盛,伤津劫阴。脾胃属土,土生金,甘味养脾,脾旺则肺气充。秋天干燥,宜多食梨、芹菜、萝卜、蜂蜜等含水较多的甘淡滋润食物可养脾利肺、生津润燥,防治干咳、咽干、口燥、肠燥便秘、毛发枯槁等秋燥津亏病症。肺病禁苦,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苦性燥,易伤津耗气。
小劳小动
秋风习习,气候凉爽,人们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散步、长跑、打太极拳、练气功等,进行户外运动。户外锻炼可增强体质,耐寒抗病,补养肺气,消除秋愁。
秋季锻炼或劳动,应遵守“秋季养收”的养生原则,即保证阴精内蓄,不随阳气外耗。情绪宜安宁清静,收敛神气,动作宜平缓温和,勿汗出淋漓,周身微热,汗出即止。
“津常咽,齿常叩”是长寿皇帝乾隆的养生秘诀。“漱津咽唾,可以润五脏,悦肌肤,令人长寿不老。”日本西冈教授发现,唾液含免疫球蛋白,能抵御病菌侵袭,具有促进伤口愈合的奇妙作用,是天然防癌剂。细嚼慢咽,唾液增多,胃肠病显著减少,并有助于延缓衰老。
防泄润养
秋季干燥,易伤津耗液,常见咽干口燥、皮肤皲裂、大便秘结、鼻出血等“秋燥病症”。应多吃梨、甘蔗、芦根、萝卜、西红柿、香蕉、猕猴桃等新鲜水果蔬菜,可润燥生津,利咽通便。秋季寒热更迭,慢性咳嗽、哮喘、鼻炎的患者容易发病,另外也是菌痢、食物中毒、伤寒、霍乱以及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等多种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在多事之秋更需小心谨慎。
为冬令进补,仲秋是打“底补”的最佳时期。打“底补”是为了健脾和胃,促进消化。可请中医师配制打“底补”的开路药,或服健脾助运的中成药,也可取芡实、薏米仁、红枣、莲子煮汤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