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病症——酒渣鼻
【概述】
酒渣鼻,又称酒渣性痤疮、玫瑰痤疮、酒(查皮)鼻、酒糟鼻等。其确切病因不明,可能是在皮脂溢的基础上,由于机体内外各种有害因子的作用,使患者面部血管运动神经功能失调,引起血管长期扩张所致,临床上以红斑持久不退,出现散在性红色丘疹、脓疱,至后期鼻部组织肥厚、增生如瘤状为主要特征。其病损以鼻尖和鼻翼两侧最为显著,常发于中年人,且以妇女多见,故亦为有损美容的病症之一。目前,西医学对此尚无特效疗法。
中医学早在二千余年前就有关于本病的记述,《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劳汗当风,寒薄为(查皮)。”后世多有发挥,《外科大成》指出:“酒(查皮)鼻者,先由肺经血热内蒸,次遇风寒外束,血淤凝结而成”。阐明了本病的病因病机。
针灸治疗本病始于本世纪六十年代[1]。但直到八十年代才重新引起重视。多采用体针治疗,也有用穴位注射、穴位激光照射及耳针等穴位刺激法,都有一定疗效。但针灸主要用于本病的早期(红斑期)和中期(丘疹期),对酒渣鼻的后期即鼻赘期,效果较差。
【治疗】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印堂、素髎、迎香、地仓、承浆。
配穴:禾髎、大迎、合谷、曲池。
(二)治法
主穴可均取,配穴据皮疹分布情况而取。令患者取坐位,采取轻度捻转的进针方式,至患者有酸麻感为度,留针20~30分钟。每2~3日针刺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共治21例,结果痊愈7例,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3%[3]。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四白、素髎、迎香、颧髎。
(二)治法
每次取2~3穴,以波长为6328埃之低功率氦-氖激光器照射,功率5毫瓦,照射距离30~50厘米,每次7~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2例,均获愈[2]。
刺血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印堂、迎香。
配穴:上星、百会、列缺、支沟、合谷、曲池。
阿是穴位置:典型皮损处。
(二)治法
主穴为主,配穴在效不显时酌加。先以1寸毫针点刺鼻部阿是穴,深度以微量出血量为宜,密度为每平方米20个刺点。针毕拭去血点(不易出血点可轻轻挤捏),再用酒精消毒,不必包扎。然后针印堂、迎香并留针30分钟,病程长者可以轻捻转提插的强化手法,配穴针法相同。均平补平泻。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0日。
(三)疗效评价
共治57例,经1~4疗程。痊愈35例,显效7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7%[3,12]。
耳针
(一)取穴
主穴:外鼻、肺、肾上腺、内分泌、内鼻、面颊。
配穴:耳根部位。
(二)治法
以主穴位为主,早期仅取外鼻、内鼻、肺,用轻刺激手法;症候较重者,上穴可均取,毫针刺入,用捻转法行强刺激法,留针15~30分钟,重症宜延长至一小时,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效不佳时,可配合取配穴行耳根环状注射,将维生素B6,或生理盐水2~4毫升,从耳前皮下开始,自前向后沿耳根作环状注射一圈,两耳交替进行,隔日或每周2次,5~10次为一疗程。亦可采用剌血法,以5号注射针头,在外鼻穴点剌放血,面颊区雀啄剌放血,用直径约1cm的消毒棉球拭去,每次用6~8个。每次1耳。余穴则可贴压王不留行子。每周2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本法对酒渣鼻初期效果较好,经观察,少数病例,当针刺入耳穴后的留针期间,鼻尖的充血潮红情况有所改善,但往往于起针后半小时充血情况又重恢复,故需多次治疗,方能获效[5]。其中用剌血贴压法治疗25例,结果痊愈15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4%[6]。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上迎香、迎香。
上迎香穴位置:又称鼻通穴,在鼻骨下凹陷中,鼻唇沟上端尽处。
(二)治法
双侧穴位均取。以5毫升注射器吸入复方丹参注射液4ml(相当丹参、降香4mg),每穴注入1ml。注射完毕,每穴局部按摩10分钟左右。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可配合服用灭滴灵0.2g,每日3次。
(三)疗效评价
共治20例,结果痊愈16例,有效4例[7]。
【主要参考文献】
[1]崔连山,等。针灸治疗洒渣鼻的初步经验。中医杂志 1964;(3):36。
[2]王{87}。针刺治疗酒渣鼻。中华皮肤科杂志 1989;22(3):149。
[3]薛 浩。针刺治疗酒渣鼻。四川中医 1988;6[7]:封3。
[4]雷实惠。激光照射治疗{86}鼻二例。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87;6(1):47。
[5]陈巩荪,等。耳针的临床应用,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 1982:316。
[6]黄燕静,等。耳穴剌血贴压治疗酒渣鼻。 中国针灸 1996;16(10):42。
[7]王练钩,等。复方丹参注射液封闭治疗酒渣鼻20例。 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