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病症——下肢静脉曲张
【概述】
下肢静脉曲张系指下肢浅静脉系统处于伸长、蜿蜒而曲张状态,是一种常见病症。以局部外貌改变(出现扩张、增长而行程迂曲的静脉,甚至盘曲成团)、酸胀、沉重、疼痛、肿胀等为主要症候。并可伴皮肤萎缩、色素沉着、溃疡、出血等。
针灸治疗静脉曲线,首见于1956年[1],但自本世纪九十年代起才引起重视。鉴于本病的临床特点,以传统刺灸法往往难以取效,故在针具、取穴及操作上都作了较大的改进。较为主的是高频电针和磁圆梅针。从现有资料看,此二法均有简单安全、经济有效的特点。
【治疗】
高频电针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静脉曲张部位。
(二)治法
患者平卧,局部常规消毒并以0.25~1.25%普鲁卡因麻醉。调好高频电针,用电针在曲张静脉部位刺治,针距约1毫米。令针穿透血管前壁,达到后壁,勿伤及健康组织,针刺入深浅要一致,针在血管内停留时间一般为3~5秒。提针后如有出血现象,将电针距皮肤约1毫米时,便会发生火花放电,对皮肤起烧灼止血和防感染的效果。放电的方式是电针横移动之后再竖移动,将创面织成罗底状,这样可不留或仅留轻微疤痕。曲张部位长的静脉曲张,可分段刺治;对结节或团状部位,先在结节周围刺治,再在中心刺治。治后,创面须包扎处理(雷夫奴尔纱条敷面上,2天换药1次)。每日针1次,6天为一疗程,疗程间歇2天。
本法在操作前应作检查,须确定无深、浅组静脉梗阻和血栓,而仅为浅组静脉曲张者方可进行。本法亦不适于有心脑血管疾病或血友病患者。
(三)疗效评价
共治295例,结果1次治疗263例,治疗2次痊愈者29例,无效(经2疗程治疗无改善)3例,总有效率为99.0%[1]。
磁园梅针
(一)取穴
主穴:足三里→解溪,三阴交→阴陵泉,阿是穴(静脉曲张部位)。
(二)治法
患者倚托直立,重心放在患肢上,以使静脉曲张充盈;医者左手固定患肢,右手持磁圆梅针,以腕部活动形成叩击之力,先从足三里循胃经叩刺至解溪,再从三阴交循脾经叩刺至阴陵泉,各速叩3~5遍。然后,医者用左手拇指固定按压在曲张静脉团的最上方(近心端),由曲张静脉远端开始,垂直叩刺,渐至近端,叩至曲张静脉团局部隆起,蓝色蚯蚓状曲张团消失,并有温度升高(局部发红或手触发热)为度。隔15天治疗1次。3次为一疗程。
本法操作前,需做深静脉回流试验,回流良好者方可用磁圆梅针治疗。
(三)疗效评价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肤色正常,曲张的静脉团消失,行走轻松;显效:肤色大致正常,曲张静脉团基本消失,行走较治疗前轻松;有效:曲张静脉团部分消失;无效:体征症状未见改善。
共治519例,结果痊愈340例,显效136例,有效2例,无效41例,总有效率为92.2%,并发现静脉曲张程度越轻,疗效越好[2,3]。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 阿是穴。
配穴:足三里、三阴交。
阿是穴位置:曲张的静脉丛处。
(二)治法
阿是穴必取,若为大隐静脉曲张加三阴交,小隐静脉曲张则加足三里;大、小隐静脉曲张者,配穴均取。
药液为复方麝香注射液和10%葡萄糖注射液各4毫升的混和液。先在阿是穴避开曲张的静脉垂直剌入,得气后推入药液2毫升。配穴注入药量相同,但三阴交穴,要求针感向上传导至曲张的静脉丛;足三里穴则要求向下传至曲张静脉处。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一般要求三个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48例,痊愈43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9%[5]。
【主要参考文献】
[1]许明心。针刺治疗静脉曲张二个病例报告。福建中医药 1956;(11):27。
[2]周保华,等。高频电针治疗静脉曲张295例。中国针灸 1992;12(3):4。
[3]文绍敦,等。磁圆梅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417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1993;13(4):9。
[4]师怀堂,等。磁圆梅针治疗静脉曲张102例。中国针灸 1990;10(6):15。
[5]王丽美,等。穴位注射治疗下肢静脉曲张48例 中国针灸 1997;17(10):628。